文/苏民
前言
本文是此系列讲座的最后一讲。在第一讲《教会需要圣经辅导(上篇)——圣经辅导的当代教牧价值》[1]中,我论述了当代教会在内外处境中所面对的牧养与文化难题,以及教会对圣经辅导的误解;由此提出观点,就实际境况而言,教会需要圣经辅导。在第二讲《教会需要圣经辅导(中篇)——圣经辅导的知识谱系》[2]中,鉴于圣经辅导作为实践神学的学科,我扼要阐释了其与圣经神学、教义神学、教会论之间的关系,并对圣经辅导学科内部一些子科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加以说明;其中主要对圣经辅导的原理、辅导方法论作了整体说明,并结合自己在将原理与方法论应用于处境时,所面对的困难和挑战,分享了自己的一点体会。
实际上,圣经辅导的原理和方法论,可以理解为“惟用爱心说诚实话,凡事长进,连于元首基督”(弗4:15)。就圣辅原理而言,它是对已经蒙恩、还在等候主再来、仍生活在今世的信徒,对其在基督里的“渐进式成圣”作合乎圣经的经验式描述。因为信徒仍处今世,所以这些描述对非信徒同样具有一定的参照、指引作用。如果将圣经辅导原理对应于“连于元首基督的诚实话”,那么其方法论就意味着“用爱心说”。而这在爱中说的方式和行动,也是连于元首、活出基督的行动。因此,被辅导者不仅通过聆听“诚实话”(福音真理),也通过被“用爱心说”来对待,从而遇见基督。
由此看来,圣经辅导是一种“福音式劝慰”。圣经辅导原理和方法论应当落实为,弟兄姐妹在基督里彼此相爱、共同成长的实际生活样式。这种劝慰发生在福音里的团契关系中,发生在教会的共同体里。
不过,可能有人会有这样的想法、信念、假设:“只要信徒认真听道,委身聚会,规律灵修,他们与神之间就能保持好的关系,生命就不会出现大问题,因而就不需要圣经辅导了。”这种想法看似美好,但并不现实。首先,再成熟的信徒也不可能没有软弱。其次,人是带着各自的软弱活在关系中。只要在关系中,就肯定会彼此影响,而这些关系与影响不可能天然地呈现出福音里的样式。在实际生活中,人们往往因着自私而说虚假话,而不是用爱心说诚实话。于是,信徒面对的软弱与问题不仅无法得到真正解决,还会衍生出更多、更严重的问题。
或许,正是为了避免教会中人际关系所蕴藏的错误影响,加之学习与应用圣经辅导确实缓慢且不易,很多教会才会提出“只要好好听道、灵修、委身,就不需要圣经辅导”的观点。这一观点的实际含义是,将问题交由个人自行消化处理。问题或可被暂时忽略,但是长期堵而不疏,必然会引发更大的问题。因此,这一观点从根本上来看是行不通的。这是因为,它看信徒为原子,也太过于理想,既不符合现实处境,也有悖于圣经所揭示的人论与成圣论。
而且,以这种观点为前提来制定牧养策略,势必会扭曲教会论。事实上,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教会。我们在凡事上切实长进,需要委身于教会的教导、门训、使命;在教会中,我们的需要、问题被显出,并因在爱中说诚实话的服事而被满足和解决。总结来说,教会中需要有“福音式劝慰”的圣经辅导。
我在此论证教会“需要”圣经辅导,可能也暗藏危险,如果我们关注辅导仅仅是为了解决具体问题,如情感需要、关系失和、苦难或疾病等,就容易有实用主义倾向,导致信徒“消费福音”、“消费教会”的现象。因此,当论及“教会需要圣经辅导”时,我们要关注的是,我们可以在牧养论、教会论方面,找到坚实的圣经依据吗?
一、策士耶稣呼召门徒跟从
1、耶稣是劝慰者、辅导者
围绕这一目标,需要查考一些经文。首先看以赛亚书9:6中对福音的预言:
因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,有一子赐给我们,政权必担在祂的肩头上。祂名称为奇妙、策士、全能的神、永在的父、和平的君。
经文预言了童女生子——“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”,预言了祂带来的国度——“政权必担在祂的肩头上”。特别奇妙的是,这位婴孩被称为“全能的神、永在的父、和平的君”,我们透过此预言看到耶稣基督的神人二性与君王职分,以及因祂救赎而带来神的国度、收纳子嗣、成就和平等结果。
在这段经文中,这婴孩还被称为“策士”,原文含义是“劝告、劝慰、谋士、磋商”,英文翻译为“Counsellor”(辅导者)。我们对耶稣基督救赎的理解,除了神国君王统治的角度,以及个人得救的角度,还有一个较少被提及的角度:耶稣基督是我们的劝慰者和辅导者。也就是说,祂是以劝慰与智慧引导的方式,来作我们的救赎君王。换言之,耶稣基督是藉着话语劝慰的方式,将救恩实施在我们身上。
或许有人会疑惑:“这样的说法合乎圣经吗?”我们可以从神的创造与救赎的角度,来思考话语的作用。在创世之初,神以话语来创造世界,包括创造人;并且也以祂的话语启示人。而人是神话语的倾听者、回应者,同时也是神话语的解释者、传递者。随后,人是在话语上犯罪堕落,没有照着神的话语去相信并行动,而是相信和跟随了古蛇蛊惑的话语,自以为是,篡改曲解了神的话语。此后,人得救的指望唯独在乎神呼召、救赎罪人的话语。
在旧约,对于神子民而言,非常重要的是:“以色列啊,你要听!”(申6:4)这是诗篇第一篇点明的主题:“不从恶人的计谋,不站罪人的道路,不坐亵慢人的座位。唯喜爱耶和华的律法,昼夜思想,这人便为有福。”(诗1:1-2)这也是智慧书一贯出现的教训,是君王所罗门所祈求和教导的内容,是先知书中不断呼吁的主题。
在新约,神的儿子耶稣带来神的国度,赐给我们奇妙的救恩。祂是默示之道所预言和启示的那一位,是先存之道成了肉身之道。这位肉身之道,取了人的样式,存心顺服,以至于死;又以死而复活,揭示了福音之道的奥秘。祂也赐下圣灵,重生我们,光照我们,使我们成为属灵的人,明白属灵的事。这圣灵是基督的灵,是保惠师、劝慰者。
由此可见,基督是那位有大有能力的启示者、救赎者、劝慰者。就如以赛亚书9:6所预言的,耶稣基督的救赎是以话语、劝慰与辅导的方式来实施的。
2、耶稣的门训事工
当我们聚焦于耶稣的行为与教导,我们发现,在天国临在的救赎进程中,耶稣所进行的、所要求的是门徒训练。
首先,我们看看耶稣在事工之初所进行的门训:
耶稣顺着加利利的海边走,看见西门和西门的兄弟安得烈在海里撒网,他们本是打鱼的。耶稣对他们说:“来跟从我!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。”他们就立刻舍了网,跟从了祂。耶稣稍往前走,又见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在船上补网。耶稣随即招呼他们,他们就把父亲西庇太和雇工人留在船上,跟从耶稣去了。(可1:16-20)
这段经文讲述的是,耶稣呼召门徒来跟从祂。它的上文是,耶稣来到加利利,宣传神的福音,说:“日期满了,神的国近了!你们当悔改,信福音。”(可1:15)下文讲到耶稣有权柄教导:“众人很希奇祂的教训,因为祂教训他们,正像有权柄的人,不像文士。”(可1:22)耶稣也有权柄赶逐污鬼(参可1:23-27)。耶稣带来神的国度,祂有权柄教导、赶鬼,神的国度正在征服、光复魔鬼统治之地。
这位满有权柄的耶稣,就是旧约所预言的神子、弥赛亚、权能君王,祂带来了神的国,并成就了和平。祂也是那位被称为“策士”的劝慰者与辅导者,祂呼召门徒跟从祂,对他们进行门训。
不仅如此,当耶稣在地上的事工接近尾声时,祂吩咐门徒们继续门训事工:
耶稣进前来,对他们说:“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。所以,你们要去,使万民作我的门徒,奉父、子、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。凡我所吩咐你们的,都教训他们遵守,我就常与你们同在,直到世界的末了。”(太28:18-20)
以诗篇第2篇君王登基诗为背景,这句“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”,意指耶稣基督这位君王已经登基了。基督原本就是神,拥有一切权柄。但在三一神实施救赎的历史进程中,耶稣在复活的时候登基为王,救赎历史由此进入圣战得胜的新阶段,堕落之地的权柄被天国君王夺回。此时,耶稣以权柄吩咐门徒们:“你们要去,使万民作我的门徒。”并且主应许,在我们门训他人的过程中,祂就常与我们同在,我们也因此经历主对我们的门训。
综上,我们透过这几段经文可以思想:耶稣基督作为策士,其救赎工作所具备的劝慰与辅导之特性;以及祂作为天国君王,其救赎工作如何以门徒训练为形式开展。神的国,正是藉着劝慰与门训的方式,持续临近、征服这地。
二、在门训与辅导中,建立和确认教会
在教会生活中,我们通常以教会论为前提,认为教会要有辅导和门训;“相爱与门训”和“敬拜”、“福音使命”一并称为“教会的功能”。但是,我们若以圣经神学、救赎历史为前提,则会认识到:在神的国降临这地的进程中,教会与门训二者的先后顺序是调换的,是通过门训与辅导来建立并确认教会。
1、在门训中认信基督,由认信建立教会
福音书中有两次提到教会,都在马太福音。我们首先看马太福音16:13-19:
13耶稣到了凯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,就问门徒说:“人说我人子是谁?”14他们说:“有人说是施洗的约翰,有人说是以利亚,又有人说是耶利米或是先知里的一位。”15耶稣说:“你们说我是谁?”16西门彼得回答说:“你是基督,是永生神的儿子。”17耶稣对他说:“西门巴约拿,你是有福的!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,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。18我还告诉你:你是彼得,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,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。19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,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,在天上也要捆绑;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,在天上也要释放。”
这段经文的重点是,耶稣基督在进行门徒训练。祂此时门训的目标是,确认门徒对“耶稣是谁”的认信,也就是门徒的信仰告白。此后,耶稣才进一步宣告,祂要基于门徒的信仰告白来建立教会。[3]
这段经文分两个段落。13-16节,以两问两答的形式,聚焦一个问题:在门徒心中,耶稣的身份是什么?[4]17-19节,则说明认信耶稣后的益处,既包括个人从天父领受的福分,又包括教会的建立与权柄。
耶稣在使徒作出正确的信仰告白后,宣告说:“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。”(18节)这是新约中首次提到“教会”。我们知道,教会的根基在于耶稣基督,在于对耶稣基督正确的信仰告白。如果没有真实正确的信仰告白,就不再是教会了。
接下来,耶稣论到教会的权柄:“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,在天上也要捆绑;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,在天上也要释放。”(19节)这表明,教会的权柄是见证性的,而不是决定性的。意思是:谁是基督徒,谁不是基督徒,并不是由教会决定的,“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”(17节)。天上的父所预定、指示的,被地上的教会认出和见证出来。
举例而言,假设我去国外旅游,不慎弄丢护照,我去当地中国大使馆补办护照,当工作人员核实了我的中国公民身份,就会为我补办护照。但如果一个非中国籍的人也到中国大使馆申请护照,就肯定会遭到拒绝,因为他不是中国公民。大使馆并没有决定其国籍的权柄,只有见证性的权柄。对于已经是中国公民的申请者,大使馆有权柄和职能去见证他的中国公民身份。
同理,决定基督徒身份的不是教会,而是基督在天上的父所指示的,是父神定旨在基督里拯救而决定的。教会如同大使馆,有见证性的权柄。教会考察信徒对耶稣基督的认信,并在牧养中基于正确的信仰告白,认出信徒属天的身份。若有人拒绝相信,或对耶稣基督认信错误,教会也可以认出,至少目前他还没有属天的身份。这样,在地上,当信徒凭信心回应“你是基督”时,教会便会基于这一认信,宣告说:“这是天国的子民。”这就是“在地上所释放的,在天上也要释放”。
我听闻一些路德宗教会在实践中,有一个与此相关的特别做法。基于“信徒皆祭司”的教义,每位信徒都有“钥匙职”(Office of the Keys)。在团契分享时,若有信徒讲到自己近来的失败、软弱,其他信徒都有权柄使用自己的钥匙职,向他确认与宣告:“某某弟兄/姐妹,圣经告诉我们……所以我们可以深信不疑,神在基督里已经赦免你了。”我想,这从牧养实践上,是非常有价值的。我们都有失败、软弱的时候,虽然我们明白福音真理,但当自己的失败近在眼前时,就可能受此失败影响,怀疑自己所相信的福音。此时,其他肢体向我们宣告耶稣基督的赦免与拯救,我们若以信心抓住应许,就可以驱散心中的不信,再次经历和体会福音的赦罪之恩,使不安的良心得着安慰。我们会发现:因为我的软弱,此刻其他肢体口中的福音,比我心里的福音要真切。
2、若有人犯罪,藉辅导、挽回、管教,确认教会的成员
我们再来看马太福音18:15-20:
15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,你就去趁着只有他和你在一处的时候,指出他的错来。他若听你,你便得了你的弟兄;16他若不听,你就另外带一两个人同去,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,句句都可定准。17若是不听他们,就告诉教会;若是不听教会,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税吏一样。18我实在告诉你们:凡你们在地上所捆绑的,在天上也要捆绑;凡你们在地上所释放的,在天上也要释放。19我又告诉你们:若是你们中间有两个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什么事,我在天上的父必为他们成全。20因为无论在哪里,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,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。
我们发现,第18节与马太福音16:19几乎一模一样:“凡你们(你)在地上所捆绑的,在天上也要捆绑;凡你们(你)在地上所释放的,在天上也要释放。”16章中用的是“你”,18章中用的是“你们”。最终,教会作为共同体,来确认成员的身份,即教会包括哪些人。
在马太福音16章,我们讲认信是教会的根基,耶稣基督在门徒训练中,聚焦于一个问题:“耶稣基督是谁?”之后,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信仰告白来建立教会。然而,对于耶稣基督的信仰告白,不应只停留在口头上,而应体现为我们的基督徒生活。比如:当我们犯罪时,如何悔改归正;当共同体中有人犯罪时,这个共同体应当如何挽回他。16章的认信和18章的实践紧密相连。
15-17节论及挽回犯罪弟兄的三个层面:一对一地挽回、带一两个人去挽回、告诉教会并由教会挽回和处理。这里涉及如何辅导、挽回和管教的原则与智慧。
在第一个层面,一对一挽回时,须留意的要点是:“谁去挽回?谁该负责?”依据15节“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”,中文字面意思是:被得罪的弟兄去。若根据原文,这里的得罪可以指被得罪,也可以指罪被看见,意思是:若有弟兄的罪显明在你面前,你就应当去。所以,去面质、挽回罪人,不只是牧师的工作,而是谁被得罪、谁看见了他人的罪,谁就应当负责。
然而,在教会中有两种常见的做法:一,被得罪的人告诉牧师、同工,让牧师去面质,自己不负责,只想做“好人”;二,若有弟兄犯罪,我看见或我听闻了,却不直接告诉他,而是在祷告会中说出来,让大家一起为他祷告,又或者在闲谈中说出来。结果就是,全教会的人都知道了,但当事人弟兄自己还蒙在鼓里。这两种做法都不符合圣经。
我们都有责任去挽回犯罪的弟兄。那么,是在怎样的范围,以怎样的形式去做呢?经文告诉我们,要趁着只有他和你在一处的时候去。这意味着,要为他遮盖,要保护他。世人却并非如此处理。世上的聪明人会说,当别人犯错,要当面锣对面鼓地公开指出来,如果你私下悄悄指出,他可能会不在意、不改变,甚至还会记恨你,而且当他因此为难你时,别人不知道原因,你可能会得不到支持,或者被人误解。这就是世人的智慧,目的是保护自己。
当你一对一私下指出弟兄的罪错时,结果有可能是他不听,甚至记恨你,这些都是你可能要付的代价。就像有肢体说:“不一对一地去指出还好,指出以后,我们的关系反而更难相处了。”这是很有可能会发生的事情。但我们还是应该顺服神的话,遵此而行。首先,遮盖他,这是出于对他的爱;然后,指出他的罪,为的是挽回和建立他。
这就是我们在辅导时的做法和原则。我们的目的是挽回罪人,而非难为他,因此要在爱心中谨慎、温柔行事,切记不要鲁莽行动。这意味着在实践中,要先建立关系,核查事实并全面了解情况;再以柔和的言语,引导他省察和反思;若他不肯面对,才严肃指出他的罪。
若仍不听,再进入下一步——带一两个人去挽回,直至告诉教会。对于大部分人而言,往往进行到第二步、第三步时,就会感受到更大的压力,当然也可能会生气,但他若有受教的心,就会谦卑并转回。就像孩子犯错被管教,起因是悖逆,甚至被杖责之后仍旧悖逆,但管教会继续,直至孩子在管教责罚的疼痛中谦卑下来;如此他就因管教卸下了悖逆,学会了顺服。父母的管教是出于爱,常常一边责打孩子,一边心疼孩子。我们在爱中挽回弟兄姐妹,亦是如此。
关于这些步骤的具体细则与智慧,可以参考辅导方法论、教会劝惩、管教子女等主题的书籍和文章,本文不一一赘述。
在此,我们通过对照马太福音18章和16章的相同经文——“在地上所捆绑的,在天上也要捆绑;在地上所释放的,在天上也要释放”——认识到,基督徒的信仰告白不仅是言语宣告,更需要体现为与福音相称的行为。对于认信者,当其犯罪时,需要被纠正和挽回,这一过程要在彼此相爱的关系及以爱心挽回的文化中进行。对于执意不悔改者,教会也应当行使权柄予以惩戒。
总结来说,就是:以门训和信仰告白为基础建立教会;并基于辅导、挽回与惩戒来确认教会成员身份。
3、彼此门训、圣经辅导是基督徒必须的生活方式
福音认信、门徒训练、辅导、劝诫,是耶稣开展事工的方式,是教会落实认信的方式,也是基督徒的生活方式,这对于教会来说是必须的。在教会生活中,认信与训练、门训与辅导、劝勉与管教,彼此联系得非常紧密,每一组都如同硬币的两面。从积极方面而言,我们教导和训练信徒活出与福音相称的生命,这被称为“塑造性与预防性的门训与管教”;从消极的方面来说,当信徒受苦或犯罪了,我们所做的便是“挽回式与纠正式的辅导与管教”。形式虽异,但实质相同——因为神国的救赎临近,基督徒们便以对耶稣基督的认信来回应救恩,并在教会共同体中,在彼此相爱的关系中,持续传讲神的话语,彼此劝勉,共同长进。
保罗在加拉太书6:1-2如此说:
弟兄们,若有人偶然被过犯所胜,你们属灵的人就当用温柔的心把他挽回过来,又当自己小心,恐怕也被引诱。你们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,如此,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。
经文在一开始说的这句“若有人偶然被过犯所胜”,好像与我们的经验不符。就如某位肢体说:“我感觉自己非常失败,不是偶然被过犯所胜,而是偶然过圣洁的生活。”但圣经告诉我们,在基督里,我们有了圣灵重生的新生命,在地位上我们已经成圣了,而且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是有能力得胜的。所以,对于一位真实认信、悔改的基督徒,无论他失败的强度、频率如何,经文对此的解释是:“偶然被过犯所胜。”此外,即便是成熟的基督徒,也仍旧会犯罪。
经文接着说:“你们中间属灵的人就当用温柔的心把他挽回过来。”“温柔”一词提醒我们,应当温和地劝勉有过错的肢体。那么,谁去挽回呢?何谓“属灵的人”?不只是牧师和同工,事实上,凡是拥有新生命的人,都是属灵的人。哪怕他的生命还不成熟,对于真理了解得还不够清楚,他一样可以挽回他人。比如,一位刚来教会不久、刚刚明确认信的人,看到某位老信徒偶然被过犯所胜,仍然可以用温柔的心去挽回他。
经文所谈到的用温柔的心挽回偶然被过犯所胜的弟兄,以及前文所谈到的“用爱心说诚实话”(弗4:15),还有马太福音18:15的挽回弟兄的三个步骤,都是“福音式劝慰”,也就是圣经辅导。在教会中,这样的劝勉和辅导之于信徒践行信仰、彼此相爱是必须的,也是有效的。
三、圣职装备圣徒,圣徒建造教会
圣经辅导的确必要,但是否应由牧者来实施呢?通常,在处理危机或严重的罪错时,格外需要成熟的爱心、智慧,也需要权柄,此时教牧辅导是更合宜、更智慧的。但并不是只有教牧才可以辅导,每一位属灵的基督徒,都应当挽回与辅导他人。加拉太书6:2也说:“你们个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。”这在共同体中如何落实呢?我们来看以弗所书4章:
1我为主被囚的劝你们:既然蒙召,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。……7我们各人蒙恩,都是照基督所量给各人的恩赐。8所以经上说:“他升上高天的时候,掳掠了仇敌,将各样的恩赐赏给人。”……11祂所赐的有使徒,有先知,有传福音的,有牧师和教师。12为要成全圣徒,各尽其职,建立基督的身体,13直等到我们众人在真道上同归于一,认识神的儿子,得以长大成人,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,14使我们不再作小孩子,中了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,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,飘来飘去,就随从各样的异端。15惟用爱心说诚实话,凡事长进,连于元首基督。16全身都靠祂联络得合式,百节各按各职,照着各体的功用彼此相助,便叫身体渐渐增长,在爱中建立自己。(弗4:1、7-8、11-16)
这段经文是保罗的劝勉。他在一开始就劝勉蒙恩的基督徒,行事为人应当与蒙召的恩相称。
第7节提及,我们各人都领受了恩赐。提到恩赐,我们可能会联想到才干、能力、个人禀赋等,源于个人的独特性。但第8节表明:“祂升上高天的时候,掳掠了仇敌,将各样的恩赐赏给人。”——恩赐来自基督。紧接着,11节进一步说明:“祂所赐的有使徒,有先知,有传福音的,有牧师和教师。”——耶稣基督首先赐下的,是教会中的职分。
此处的重点不是区分这些职分,哪些是短暂的见证性职分,哪些是长久的服事性职分,而在于关注耶稣赐下这些职分的目的:“为要成全圣徒,各尽其职,建立基督的身体。”(12节)牧师要装备、成全信徒,好让所有的信徒各尽其职,共同建立基督的教会。简言之,圣职的责任是装备信徒,信徒的责任则是同心建造教会。而教会建造的目标在于:“直等到我们众人在真道上同归于一,认识神的儿子,得以长大成人,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。”(13节)
玉汉钦牧师在他的《唤醒平信徒》一书中说,没有所谓的平信徒,只是因为教会设立了圣职,就有了圣职和平信徒的区分。但平信徒不“平”,他们有能力、有热情来建立教会。
当我们回顾当代中国家庭教会史时,会发现,家庭教会的复兴是一场圣灵驱动的信徒运动。逼迫严重时,许多传道人被抓坐牢了,教会聚会停止了,信徒们很软弱,便聚在一起祷告祈求神。当时,即便是几个人聚在一起祷告,被抓到也是要坐牢的。但信徒们感觉自己灵里太缺乏了,太渴慕神了,于是便不顾逼迫,勇敢地聚在一起祷告、读经,共同经历主。教会因此得以恢复聚会并复兴。
信徒不仅有能力、热情,也有责任和义务来建立教会。在前现代社会,秩序是顶层到底层、从中心到局部的“科层制”。而现代社会,追求制约强权,强调平权,看重效率,鼓励“扁平化”。这是我们当代的文化,所以人们会说:“你不要越界干涉我,我有权利。”而当代文化也影响到教会信徒的态度。教会受过往传统影响,形成了家长制文化,基督徒们天然地有听“大家长”的意识。而现代社会中的中国家庭教会发展到了建制阶段,受当代文化的影响,产生了自由平权诉求与过往方式间的冲突。但是,圣职和信徒的关系,不是“科层制”也不是“扁平化”,而是按着圣经所说,有职分、责任的区别。牧者有成全信徒的权利和义务,信徒也有建造教会的权利和义务。
教会建制,不是要进入“计划经济体制”,凡事听牧者团的;而是以圣经为法,牧职尽责,成全信徒,为信徒“赋能、赋权、赋责”,使信徒们如同“法治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商户”一样,释放出活力,有使命、有权利、有责任、有热情,各尽其职,建造教会。
15-16节具体讲到信徒怎样建造教会:“惟用爱心说诚实话,凡事长进,连于元首基督……照着各体的功用彼此相助。”信徒们在爱中建造教会,在爱中传讲真理,彼此相助,连与元首基督,凡事长进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,在教会的共同体中践行福音式劝勉的圣经辅导。
四、教会需要圣经辅导,教会在当代的责任
最后,我想就辅导与社会、教会的关系,谈一谈教会在圣经辅导方面必须要做,但尚未去做的许多工作。
我们向西方教会学习建制,可以发现其有优势、特点,但也有问题,其中之一是曾忽略了个体的精神问题。一些敏锐、勇敢的知识分子,不满且离开教会,并投身心理学,称其为“灵魂学”(psychology),意味着要与教会抢夺灵魂。他们去接触那些教会不能也不愿辅导的人,为他们提供帮助。某种意义上来说,心理学正是这样发展起来的。
仅仅一百多年的时间,心理学便征服了世界。如今在各大学里,有心理学院系,开设心理学课程,教授各种心理学理论。心理学被广泛地应用于管理、教育、医疗,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。我们找工作,入职前需要做心理学量表测试;我们遇到困难了,会阅读心理学读物,或者去找心理医生。
今天,心理学已深度地影响了整个世界,不仅改变了社会的结构,还改变了社会的文化。比如,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,首先影响了一些人文知识分子,慢慢变成了一场社会文化,成为文艺作品的主题,成为广告语:“想做就做!”“没有什么不可能!”甚至,它成为了时代的精神或幽灵。过去的时代,英雄们崇尚道德和骑士精神,愿意为了别人的福祉而牺牲自己的利益。但今天的时代,人们嘲笑这样的英雄,他们心目中的英雄是敢于做自己的人——“我敢于性解放,我敢于变性,我就是英雄!”人们越来越没有是非观念,越来越泯灭良知。
总结来说,心理学觉察到了问题,在许多方面都有智慧和影响力,但它缺少了基于圣经的真理观、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,它在一条错误的路上狂奔疾行。
我们的教会如今正处在这样的社会文化中,而且面对这些问题,我们并没有太多的回应。我们现在所学的圣经辅导,就学科建设而言,尚处于初始阶段。实际而言,我们并没有系统地基于圣经所启示的人论、救恩论、成圣论来思考:人是怎样的,问题是什么,人深层的动机是什么,如何改变?我们现在所使用的《人如何改变》这本书,它对于我们学习圣经辅导原理,的确很有见地、智慧和帮助,但对比一下心理学领域的教科书,我们会发现,这本书的思想广度、编写体例都不够完善。我们在圣经辅导方面,资源太匮乏了。某些心理学的教材已经到第十几版了,我们却还没有一本学科式的圣经辅导教材。
当下,教会对圣经辅导的认识才刚刚起步。一位热心成长的传道人,他在成为牧师之前的考试,包括信仰告白、教会历史、教会章程、释经讲道,但不包括辅导。我们常常以为,他在神学院已经学了救恩论和成圣论的理论,他应该有智慧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辅导,但现实不容乐观。对于辅导,他一样需要系统的训练。而且在这个训练系统中,要有明确的规范和对规范的说明。辅导的践行者在实践了一段时间,并积累了一些问题和经验之后,需要接受进阶的培训,像医学生从医学院毕业以后还要继续教育一样。在辅导的实践过程中,还应当建立督导机制,让辅导者能够接受督导。
如此看来,我们在圣经辅导方面几乎还未踏出第一步,但我们面对的问题却是迫切而实际的:社会问题、心理问题、精神疾病……受苦的灵魂在别处求助无门,一身疲惫与绝望地来到教会,希望我们能给予一些帮助。哪知道我们也是爱莫能助!所以,我们需要意识到,教会对于圣经辅导有巨大的需要。
那么,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,我们应该怎样设想,怎样祷告,怎样行动?很多时候,我们感觉自己无能为力,所以我们需要祈求主藉异象感动我们、呼召我们。我们和我们教会中的下一代,有人立志作宣教士、作牧师、作基督教教育从业者,但也应当有人立志作圣经辅导员、教员、研究者,在与魔鬼抢夺灵魂的前线,忠心地服事主,有效地服事人。也许,圣经辅导事工不像宣教士、牧师、神学家那样,更容易被人们看到,但彼此相爱、给人一杯凉水的服事,同样在天上被记念、有奖赏。我们不求别人知道我们做了什么,但当我们经历神的恩典,看到被辅导者的生命被改变,我们的喜乐就没有比这个大的(参约三1:4)。
在圣经辅导领域,有两位很有名的辅导员和教师——保罗·区普和泰德·区普,他们是两兄弟。他们出生于一个非常虔诚的基督徒家庭,有十几个兄弟姐妹。当初,他们的父母决定要去作宣教士,但他们受教育程度有限。当他们把心志告诉牧师以后,牧师对他们说:“你们不一定非要走出去宣教,你们可以在家里忠心地教导、养育孩子,训练他们,这就是在宣教。”他们听了,便忠心地去做。在这个家庭中,每一日都有家庭敬拜,深夜能够听到他们的祷告。他们的耕耘很有果效。后来,保罗·区普和泰德·区普都成为牧师,他们忠心地辅导、授课、写作,在圣经辅导领域卓有成效地服事。愿这样的故事鼓励我们向神忠心并祈求,求神在我们和我们下一代中间,兴起委身于圣经辅导事工的仆人。
祷告
主啊,我们看到教会需要圣经辅导,但我们不是从实用主义、功利主义的角度去看,而是从主你自己的事工,从神国临在的特征,从认信和建立教会的需要,从牧者装备圣徒、圣徒彼此相爱建立教会的角度去看。主啊,这是你要求的教会应当有的样式,你也必以恩典来成就。愿你建造你的教会。求你感动并带领我们,使我们跟随你的脚步,与你同工建造教会。愿你引导成就超过我们所思所想的。奉耶稣基督的圣名祷告。阿们!
[1] 苏民,<教会需要圣经辅导(上篇)——圣经辅导的当代教牧价值>,《教会》94期(2023年6月),2025年9月1日存取,https://www.churchchina. org/archives/230605.html。
[2] 苏民,<教会需要圣经辅导(中篇)——圣经辅导的知识谱系>,《教会》94期(2023年6月),2025年9月1日存取,https://www.churchchina. org/archives/230606.html。
[3] 关于这段经文的详细解释,参见:陆昆,<以门徒训练为中心的教会牧养>,《教会》31期(2011年9月),2025年9月1日存取,https://www.churchchina. org/archives/110905.html。
[4] 在这里,耶稣先问:“人说我人子是谁?”使门徒们觉察众人的泛泛而论。然后又追问:“你们说我是谁?”使门徒清晰地告白认信。我们可以就此受到启发,在我们的门训中思考:在社会、文化中,大家对于基督教有怎样的了解,对于“耶稣是谁”有何泛泛而论?那么,我和我的门徒对于基督信仰的理解,是事不关己的泛泛而谈,还是作为主的门徒,有清晰的认信?这也可以成为我们向他人传讲福音的策略之一。比如,你可以问他:“你了解基督教吗?在一般人眼中,基督教信的是什么?耶稣是谁?”他回答后,你可以继续追问:“那你认为呢?”你也可以告诉他:“我过去也不确知,但现在我对‘耶稣是谁’有了非常确切的了解和坚信。”